捷荣技术︱连年亏损!华为概念股,成新晋妖股

8月29日,华为Mate 60 Pro“未发先售”的消息,彻底打破了手机市场的平静。数据显示,不到1个小时,上架配色全部售罄。产业链相关人士还表示,华为已将全年手机出货量从年初的3000万上调为4000万部。
可见,Mate 60 Pro早已不单是一部手机,更是标志中美芯片战争进入2.0时代。在美国层层加码的芯片制裁下,Mate 60 Pro的推出,充分证明“去美”靠自己,华为依然很行。
当然,火出圈的除了Mate 60 Pro,还有各家华为概念股。其中,捷荣技术(002855)8个交易日里7个封板(10%涨幅),成了风口上的最大赢家。

来源:东方财富官网——捷荣技术(截至2023年9月8日)
股价成妖,业绩却是连续亏损,捷荣此番大涨的背后,真真儿的有点儿虚。
一、消费电子疲软,业绩难看
捷荣技术主营为向3C客户,提供精密模具、精密结构件及高外观需求组合组件的设计、研发、制造和销售服务。2023年半年报显示,约90%业务为精密结构件业务,地地道道的消费电子结构件厂商。
然而,最近几年,整个消费电子行业日子艰难。IDC调研数据显示,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2.7亿部,同比下降约15%。
下游市场如此,靠消费电子撑着的捷荣,业绩难免难看。
其实,自2019年开始,捷荣的营收增速便开始下行。2022年,增速直接破零,负增长13%。2023年上半年,下滑趋势加剧,同比降幅高达32%,直接缩水近1/3。

来源:同花顺iFinD——营业收入
狼多肉少,竞争难免加剧。
数据显示:2023年上半年,捷荣各业务“雨露均沾”式下滑。不仅如此,由于市场竞争激烈,售价下降,最近两年存货一直面临减值困境。根据公司减值公告,上半年存货减值损失高达2374万元(80%为库存商品和发出商品减值)。2000多万的存货减值,让本不富裕的利润,雪上加霜。

来源:同花顺iFinD——毛利率
业务量缩水,产品降价,产品减值,最终的结果便是亏损。
数据显示,2021-2022年间,捷荣技术连续两年亏损。2023年上半年,亏损继续,达0.45亿,下半年若无法翻盘,连续三年亏损怕是已在路上。
二、大客户华为,淡出圈
有人会问,不是有华为吗?
事实上,从可获得数据来看,华为已逐渐淡出捷荣大客户之列。
捷荣招股说明书显示:2014年、2015年和2016年,捷荣对华为销售收入分别为6.18亿、10.33亿和7.26亿,占比分别为23.01%、44.55%和39.51%。虽之前就已合作,但2015年开始,华为才成为捷荣第一大客户。
2017年上市后,与华为间的合作便开始急转直下。2017年,华为直接从第一客户变为第五客户,营收仅剩8500万,占比仅5.62%(2017年年报)。
今年6月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提问,华为营收占比,但公司并未明确回复。笔者推测,从业务上,捷荣并不涉及核心技术,有华为背书,本应百利无一害。捷荣如此遮遮掩掩,想必捷荣的“含华量”早已不高。

来源:投资者互动平台
三、跨界转型,是虚是实
消费电子这副模样,捷荣开始捉摸起了别的买卖。半年报显示,捷荣打起了储能和投资的算盘。
上半年,捷荣与深圳唯诺共同出资,设立捷荣能源,发展储能业务,布局新型储能系统的集成、生产和销售。半年报显示,捷荣能源于7月11日刚刚注册成立,截至8月30日尚未产生其他实际业务进展。
对此,捷荣表示:“推动现有业务和新储能业务协同发展,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”。不得不说,相较现有业务,最近几年储能行业的景气度及资本关注度确实很高。但一家做手机结构件的公司,和储能核心技术完全不相关,业务如何协同?怎么听,都像在说故事画大饼。

来源:捷荣2023年半年报
除了储能,捷荣还投资3000万,设立了一家投资公司——捷永投资。根据公司公告,捷永成立目的主要是加强公司投资的统一规划管理,助力公司战略发展及产业目标的实现。
听起来,财大气粗。其实,没啥家底儿可管。
截至2023年上半年,捷荣账上除了时刻面临减值的5.34亿的应收账款和2.49亿的存货外,最大头的就是约3.5亿的房屋、3.8亿的机器设备以及1.3亿的在建工程,都是固定资产,金融投资资产仅有2500万的其他权益投资。货币资金更是只有1.54亿(其中还有约4600万存放境外),随时还要偿还超3亿的短期借款,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几乎没有。
钱都没有,融资差不多,搞投资多少有点儿不靠谱。
公司动作频频,但控股股东却在计划如何套现一波。公司公告显示,控股股东捷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(简称“捷荣集团”)拟转让29.9%股权(总持股50.28%)给深圳中经大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德润世家(深圳)投资合伙企业(有限合伙)。
根据公司公告:具体转让价格,需经双方友好协商确定。截至目前,协议期限一推再推(4月9日意向协议说“60天内签署正式协议”;6月9日意向协议说“120天内签署正式协议”;现在又说“180天”),不知是价格未谈拢,还是在等待更好的时机?
无论如何,一边是努力跨界转型,一边控股股东又在大规模撤退,让人虚实难辨,雾里看花。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新夸克立场,新夸克旨在传递信息,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进行授权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mequark.com/article/9044.html

(0)
上一篇 2023年9月13日 下午4:03
下一篇 2023年9月13日 下午4:05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微信:hngjkh88